草原美食与名人轶事
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;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”——这是唐代文学家、诗人刘禹锡在《陋室铭》中的几句名言。它说明任何事物,除了自身条件外,还要借助外来的力量,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所谓“附骥尾”、“攀龙附凤”等就是此理。同理一道色、香、味、形俱佳的美味佳肴,如何使得人尽皆知,流传百世,同样也要借助外力的作用来提高它的知名度。特别是要依靠传播媒介的宣传效果,最重要的是与名人搭上点关系,一经品题,就可声名远扬,身价百倍。这是行之有效的社会心理学的经验之谈。我国菜肴精品中,有一部分就是因为有了这种历史积淀,流传着美丽动听的传说,又经过历史文人渲染夸饰,才声名大振。如伍子胥留给吴夫人的救命粮——年糕,朱元璋与珍珠翡翠白玉汤,康熙与宫门献鱼等等。今天,我们在品尝这些菜肴,联想到名人的一些往事,也能凭添许多兴味和情趣。可惜我们内蒙古民族名食中的这些遗事轶闻,均散见于各种书籍,或流传于民间口碑之中,而且相对较少,未经收集整理。这里将散见于书籍中查阅到的择要介绍,供民族饮食爱好者研究参考。
(一) 成吉思汗与铁板烧
圆餐桌上,有一个象古代士兵头盔似的锅翻扣在古香古色、雕龙镂凤的火锅上,在其上面贴的肉片被烤得“吱吱”冒油,并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肉香味。早已迫不及待的“美食家”们用筷子夹起烤得焦黄流油、酥香冒着香气的肉片,然后再放在盛着香油、糖、醋、芝麻、盐、胡椒等十几种调料的小碗中一沾,接着一阵赞叹,便马上在“美食家”的嘴前魔术般地消失了。这就是风靡世界的“铁板烧”肉。
相传,此烹调方法的发明者就是一代天骄——成吉思汗。成吉思汗非常喜爱骑马、射猎,一次在野外围猎,看见士兵们架在篝火上的烤肉被火熏烧得焦黑,便灵机一动并取下士兵头上的铁盔扣在篝火上,拔出腰刀,将猎来的山羊削成薄片贴了上去……。由此,外焦里嫩、酥软飘香的“铁板烧”诞生了。据说“铁板烧”由“丝绸之路”传入欧洲,后又传到了东南亚和日本,在日本有一个体育场那么大的饭庄,能摆几百张桌子,饭庄的大标志牌上用汉字书写着“成吉思汗——铁板烧”,食客盈门,生意兴隆,火爆得不得了。但由于元代的覆灭,这种方法也就失传了。不过,在振兴民族饮食的今天,这种失传已久的传统独特的民族烹调方法,现由内蒙古财经学院旅经系王文亮老师挖掘整理成“内蒙君王——烤肉宴”,在内蒙古自治区部分酒店推出,受到食客的一致好评。
另外,还有一种“锄烤”,据传也与成吉思汗有关。http://www.tiebanshao.com 铁板烧设备
相关资讯
最新产品
同类文章排行
- 2019餐饮品牌连锁模式创新交流峰会暨第五届“创绿杯”品牌经营论坛
- 日本餐厅在亚洲受欢迎,中国增值最快
- 铁板烧让你体会日式服务标准
- 日式铁板烧的由来
- 铁板烧餐饮届里的一股清流
- 铁板烧的做法,说说铁板烧的食材与营养价值
- 铁板烧的起源的三个故事版本
- 铁板烧美味--挑战舌尖的火焰虾饼
- 舌尖上的美味--中式铁板烧带领下一季潮流
- 铁板烧的中国烙印
最新资讯文章
您的浏览历史
